11月25日上午10时38分,“渝江号”盾构机刀盘缓缓破土而出,这标志着由中铁一局承建的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穿江隧道全段实现精准贯通。“该隧道为长江上游轨道交通首次下穿长江,这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贯通现场,项目负责人呼炜语气铿锵的向媒体记者介绍到。
总是笑脸盈盈的呼炜,给人一种儒雅知性的感觉,眼睛里透漏出陕北人特有的直爽、利索和豁达。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建设了十(堰)漫(川关)高速、天府新区科学城立交桥等近十个项目,当过工程部长、总工程师、项目支部书记,丰富的历练使他成为一名敢闯而智慧的管理者。
敢为人先勇挑战
据悉,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全长56千米,中铁一局承担了该线土建8标共1站2区间,约5.4千米的建设任务,是全线唯一涉及穿江盾构施工段,也是长江中上游轨道交通首次穿越长江。穿江隧道位于重庆站至南滨路站区间,穿江段长1119米,双洞单线结构型式,设计为“双模盾构法+矿山法+明挖法”组合工法施工。地质以砂泥岩互层为主,长江底部卵石层透水性强,施工安全风险高、难度大。
这对于首次参与地铁建设的呼炜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然而,正因为项目安全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反而激起了他的挑战欲。在呼炜的心里,“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点敢为人新的闯劲是不行的。”
项目伊始,呼炜就提出了“挑战、突破、超越”六字管理思路。“挑战,因为我们没有干过,无经验可借鉴,必须迎难而上,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突破,就是要突破常规管理,突破固定思维,突破自我;超越,就是要超越一般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拓展市场份额、出一批科研成果、获得一批荣誉。”呼炜解释到。为了让大家充分理解接受这六个字,他亲自设计把“六字”放在了形象墙上。“我还特意做了灯光,每天晚上打开灯光,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面对长江上游轨道交通首穿长江,呼炜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首先把双模盾构机设计制造作为重点,“我们要全程参与,一定要制造出适合施工实际的盾构机。”呼炜坦言,他牵头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收集长江水下地质资料、分析岩层物理性能,并邀请相关专家多次召开专家会,对盾构机前期设计、检算、制造等进行研讨,过程中不断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了双模盾构机顺利下线。双模盾构机能实现两种不同掘进模式之间快捷地相互切换,并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掌控掘进参数,显示盾构姿态及纠偏量,对所有监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确保平稳安全过江。实现了“渝江号”盾构机的始发和顺利掘进。
呼炜介绍,穿江隧道盾构始发井设计深度83米,相当于27层楼高度,创全国轨道交通领域盾构始发井深度之最。普通龙门吊已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必须量身定做。项目考察了多家龙门吊厂商,研究定制了两台跨度达31米多的75吨智能门吊,并制定了“控摇摆、可视化、多重接力、统一指挥”的安全吊装方案。在竖井多层井壁引入可视化视频及雷达测距设备系统,实现360度全景实时动态反馈,保障了超深竖井盾构吊装施工全过程精确安全。该项目先后取得专利8项,QC成果5项,发表论文5篇。
精细管理创效誉
呼炜说:“这个项目特殊,我们就要超常规管理,大到施工方案的选择,小到一支签字笔的管理,都细之又细。”
为了南滨路车站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项目要建造全长1200米的主通道和支通道。在进行施工方案讨论时,呼炜反复强调,通道虽然是临时工程,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正式隧道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开挖进尺、喷锚支护、拱架间距、注浆饱满等质量控制要点。在他的监督下,所有施工工序都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主通道内实外美,一度成为业主和相邻标段的观摩对象。
“善用科学技术能产生新的生产力。”这是呼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项目南滨路站出入口、安全口和风亭都是深竖井,平均深度68米。如何提高深竖井施工工效,成为呼炜研究的新课题。由于施工区域在主城区又是旅游区,传统的钻爆法施工、振动炮锤开挖、新型开山斧等施工方案都不能使用,呼炜组织技术人员反复比对分析、外出参观学习和会议研讨,最终确定了采用大型锯切机+机械破碎的新型设备组合。通过实践,每天开挖深度可达0.5米,每个月进尺15米,既提高了工效又降低了成本,工期又得到了满足。此外,为了建设智慧工地,呼炜策划推动利用BIM+GIS+MIS技术,搭建“1+N”协同数字化建设管控体系,获重庆市“三星智慧工地” “重庆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等多项殊荣。
“好的作业队伍是管理出来的,但要实现管理目标更多的是服务好作业队伍,服务好现场。”呼炜对于管理劳务队伍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表示,我们现在对劳务队伍的管理核心就是要做好服务,一种“妈妈式”的服务。就是对劳务队伍全身心付出、全方位关怀,是一种无微不至的主动式、亲情式服务。“一定要抓好队伍班组长的管理,这个太重要了。队伍班组长的管理甚至比老板管理更重要。”呼炜强调,“我们现在直接管到队伍的班组长,班组长能力不行的坚决撤换, 最高的时候一个队伍换过四个班组长。”
呼炜坦言,当前提倡勤俭办企,我们就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开源节流。“我们的签字笔一个季度只发一支,用完之后,需要用空笔芯来换笔芯。如果自己丢了那就自己买去,项目不再发放;打印机旁设置了打印记录,谁要打印必须先登记,到月底了对照记录进行检查,看到底有没有浪费,浪费就要进行相应的处罚……”说起项目精细管理,呼炜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以人为本聚合力
每年都会有新员工被分配到项目来,呼炜就会安排了解新员工情况,及时更新食谱,尽量照顾到每个人,新员工觉得心里很暖。“食堂伙食一周更新一次餐谱,早餐基本保证15天不重样。”呼炜不无骄傲的笑着说。
项目部员工纷纷表示,不仅环境好,风气也很正,项目领导真正做到了服务员工,为员工着想。呼炜时常调侃自己:我当过劳务工,所以我懂得他们的需求。只有始终心里装着劳务队伍,装着项目职工,他们才会把项目当家,才能全心全意为项目付出。
项目部创造性的提出人才培养“三三制”模式,即三年培养目标和三方面留住人才的做法、“轮岗制培养”等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强新员工自我认识,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仅为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干事创业平台,降低人才流失率,又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三年培养目标即一年新人、两年骨干、三年能手。要大胆提拔使用年轻人,目前我们项目又50多人,提拔使用41人次。”呼炜介绍。
对于员工的休息休假更是严格执行。“年休假必须当年休完,部门员工休不了假,就要追责部门负责人。”呼炜表示,没有哪个人是项目离不开的,如果有那证明你没做好后备培养,是不称职的。
今年10月1日,重庆市四套班子齐聚项目,慰问一线职工,极大地鼓舞了参建员工的士气。“自进场以来,我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先后克服场地移交、全国轨道交通领域最深竖井盾构机吊装、轨道线路大纵坡牵引、江底地质破碎、水压偏高等重重考验,顺利实现了穿江隧道全段精准贯通的阶段目标。后续剩余工程还将面临很多困难,但我很有信心,一定会给重庆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呼炜胸有成竹地说。
呼炜在施工现场
和同事研究图纸
介绍项目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