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录年:我为祖国修大桥 ——记中铁一局桥梁专家叶录年

时间:2020年01月16日 来源: 作者:李康 孟玥 阅读: 字体: 【

  1月11日上午,桥梁公司退休职工新春联欢会上,原铁一局桥梁处副处长叶录年携自己根据《我为祖国献石油》改编的《我为祖国修大桥》为晚会助兴,将联欢会气氛带向高潮。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桥梁工人多荣耀,

  驰骋海角与天涯

  ……

  天不怕,地不怕,

  风雨雷电任随它,

  我为祖国建大桥,

  哪里有江河,

  哪里就是我的家

  ……

  (《我为祖国修大桥》部分歌词)

  正如歌词所描述的那样:哪里有江河,哪里就是我的家。86年的岁月里,叶录年将人生的大半部分时光都留在了一座座大桥的建设现场。

  青春年华,开启与桥一辈子的缘分

  1934年1月,叶录年出生在西安市未央区西马寨村,从小他就是读书的好苗子,小学初中的时候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名,农闲的时候,他还会在村头给村民读报,乡亲们通过这个少年之口知道了国家大事和外面的世界。

  叶录年的校园梦是在1950年春天打碎的。由于那年闹春荒,公费助学的来源中断,他被迫离开西北农学院畜牧专业,跟着父亲以“磨面、换面”为营生走街串巷讨生活。“那时候很艰苦,面要留给别人,自己就留一点粗粮、麸皮当口粮。”

  转机出现在这年金秋。1950年10月,叶录年考上了刚刚开始建设的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铁路人员培训所,16岁的他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甘肃天水。出了火车站就被一条河拦住去路,他挽起裤腿涉水而过,徒步20多公里来到学校……当时这个16岁的少年还没意识到,他这一生会与一座座桥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时新中国的建设刚刚起步,全社会对人才十分渴求。培训所一期的学业在1951年6月就结束了,叶录年在兰州一局建筑处开始了第一段短暂的工作生涯。

  1953年后,国家办学兴起,叶录年有机会接受更系统专业的教育。当时他还同时考取了北京一所干部贸易学校,但由于此前在铁训所一年多的求学经历,加上被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所激荡,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水铁路工程学校,前身就是前文提到的铁训所。

  1956年毕业后,叶录年被分配到兰州设计一院工作,设计院的三年多历练为叶录年往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深厚基础,同时也让他感觉到在卧虎藏龙的设计院里,能让自己显示身手的机会并不多。

  1959年,他来到一局桥梁队,与桥一辈子的缘分正式开启。

  峥嵘岁月,和座座桥梁走过大江大河

  叶录年做过很多施工设计,最满意的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参与建设的靖远黄河桥,大桥位于甘肃白银,在白银—长征铁路支线和包兰公路上跨越黄河干流。叶录年清晰地记得,他每天要穿着救生衣、背着仪器、乘着羊皮筏子横渡黄河去开始一天的测量工作。每年4月到8月是黄河的汛期,他们需要赶在汛期前打好沉井基础。大桥是全国最后一个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工程,他和队友需要下到附加了3个大气压的沉井中工作,完成后要再回到减压舱恢复一小时,才能回到地面环境,一干就是4个月。他说,自己现在的耳聋就是在那个时候落下的根。他是1959年3月去的现场,大桥建设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每月的粗细口粮加起来总共就26斤,条件虽然艰苦,但他说他和队友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是火热的。

  汉江斜腿刚构桥是中铁一局历史上首个获得全国优质工程金奖的项目。1983年3月,叶录年接上级命令,到安康专线参加大桥建设,担任架设现场指挥副组长,在测量控制、合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确保了大桥顺利合龙,为安康水利(电)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大桥于1983年及1986年分别为铁一局捧回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科技进步奖。

  襄樊汉江二桥是桥梁公司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里程碑。1988年,只有一座公铁两用大桥的襄樊亟需一座大桥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任桥梁处副处长的叶录年来到襄樊汉江二桥(今天的襄阳长虹大桥)现场,担任总工程师、副指挥长。大桥不仅是湖北省“八五”重点项目,在全国也备受关注。大桥主跨10*100米,设计为全连续预应力砼箱型梁,采用悬臂灌注法施工,孔跨在当时为全国最大。汉江水流湍急,主航道施工困难,钢轨桩便桥方案失败。叶录年去了以后和有关专家研究,想出“浮船平台插打护筒及钻孔”的方案,因地制宜地解决了施工难题,后来研究论文还在全国土木工程学会上发表,为国内同类型施工提供了借鉴。

  从早年的兰青、兰银、青藏等线(参与勘察设计),到后来的白宝专线、镜铁山支线、石汝线,从60年代末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号召奔赴阳安线,到70年代转战西延线为老区人民服务,从支援唐山灾害重建的压煤改线,到八九十年代为一局桥梁处打出名头的多座桥梁建设现场……到底修过多少座桥,叶录年自己也没有数过。“各种桥型、各种工艺我都干过,而且好多工艺在全国来说都是开先例的。不过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些桥都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和质量问题”,说到这里,叶老一脸自豪。

  有意思的是,叶录年名字中的“录”原来是俸禄的“禄”,后来他自己改了名字,“不能光食人俸禄不干活是不是?”无论是在乌鲁木齐西山机车库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还是前往青藏线进行勘测工作时乘坐的四面来风的卡车里,还是在被诬陷停职当工人的采石场……他这种“好好干活”的初心都未曾改变。从1978年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同于今天的“全国劳动模范”)”,到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中铁典型人物”……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都是对他朴素初心的最好明证。

  余晖烁华,染成最美的夕阳

  1994年,半辈子献给祖国修桥事业的叶录年在退休后,并没有选择休息,经老桥梁专家唐嘉衣推荐,他与老伴于世政一起来到了虎门大桥的建设现场。

  虎门大桥飞架珠江口,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悬索桥,其主跨888米,主桥长约4公里,左右两根悬索各由110股钢丝股组成,每股又由127根5.2毫米的镀锌钢丝组成。

  虎门是鸦片战争的古战场,虎门大桥就坐落在虎门炮台旁边。“当时中国还没有修过跨度如此大的悬索桥,有英国人要承包大桥的修建任务,但交通部和广东省交通厅认为‘鸦片战争’的国耻中国已经尝过了,大桥一定要由自己人修成。”叶录年介绍到。

  在虎门大桥施工现场,除了审核报送各施工单位的重要施工方案,叶录年还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审查并亲自设计了两个主塔下系梁的施工鹰架;第二件,建议采取旋转平台法浇筑大型铆碇基础砼,破解了施工难题;第三件,采用滑移鹰架法解决了高达60米的边跨梁灌注问题,节约了资金。大桥结束后,他和担任项目合同部部长的老伴双双被评为了广东省交通厅“两线一桥”先进工作者。

  回想1959年,他和老伴在施工现场用借来的房子简单举行了婚礼,以后的日子里,因为工作的关系聚少离多,各自坚守在不同的岗位,反而在退休后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树》里描述的那样能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

  虎门大桥结束后,叶录年又前往广惠高速公路,主持完成了一系列桥梁隧道的技术工作。2004年,他再次聘为桥梁处专家组成员,为全局、桥梁公司以及外单位的多项桥梁工程担纲顾问,直到2009年,才从专家组位子上卸下来,享受起真正的退休生活。

  退休后,他会每天会打一个小时的乒乓球来锻炼身体,还会练习书法,采访的前一天他还参与了小区组织的为居民写春联活动。当笔者询问书房里为何摆着两张电子琴的时候,他说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是孙女的,说着,就起身坐到琴前,马上《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就从他指尖流淌了出来……

  在优美的旋律里回看老人修过的桥、走过的路,不也正是一首传奇动人的歌。

  

  叶录年与虎门大桥合影

  

  叶录年与汉江斜腿钢构桥合影

  

  建设中的汉江斜腿钢构桥

  

  襄阳长虹大桥

  

  86高龄的叶录年

  

  

  叶录年夫妇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叶录年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叶录年的书法作品

责任编辑:刘菁菁